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试论朱正威先生的课程观
岳文果(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 要 朱正威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学生物学教育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研制生物学课程标准,作为主编之一主持编写了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等教材。朱正威先生的课程观可概述为课程性质阐释内涵、课程理念寓意深长、课程目标厘定清晰、课程内容兼容并包、课程实施倡导自觉、课程评价维度多元。
关键词 朱正威;生物学课程;课程观
笔者案头有一本绿色封面的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为纪念朱正威先生而出版的《朱正威教育文集》,书中收录了先生正式发表的60多篇学术论文。在笔者从事中学生物学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20多年时间里,时常读到先生的文章,也有幸多次聆听先生的谆谆教诲,而现如今只能通过研读先生的论著来怀念先生,不禁怅然若失。朱正威先生作为当代教育名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笔者以一隅之见书得拙文一篇,解读先生的生物学课程观,难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恳请同仁批评。
1 课程性质阐释内涵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1,2]。朱正威先生倡导生物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因此,他主张生物学课程的精要是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生命科学的本质;通过学习生物学课程,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科学家在探索生命科学的过程中所主张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3]。
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进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4]。朱正威先生对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阐释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高度契合,强调生物学课程隶属自然科学领域,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以满足未来生活、工作、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3]。他在课程标准研制和教科书编写过程中,始终贯彻这一观点。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教科书中在介绍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之后,将“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单列一节,让学生在学习了人体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合理营养与健康生活的关系。又如,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教科书设计了“科学·技术·社会”“生物科技进展”“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栏目,反映了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影响,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5]。
2
课程理念寓意深长
在历次课程改革中,朱正威先生始终坚持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他认为,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命科学领域核心内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生物科学素养的能力[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均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优化教学方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朱正威先生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探究性学习既是学习方式,也是学习内容,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分析、推理、判断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6]。他在生物学教科书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实践活动,如义务教育阶段的“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普通高中阶段的“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等。学生通过动手探究获得了生物学知识,增强了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了探究过程带来的快乐,培养了探究能力,且能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紧密联系。
3
课程目标厘定清晰
课程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期望实现的发展程度。课程目标既是确定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也是课程本身要达成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朱正威先生认为生物学课程目标是由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组成的。在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具体目标的构成中,知识目标并不是唯一的,而是与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分天下”[3]。例如,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分为“生物的多样性”和“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两个二级主题,具体内容标准又分为十项。其中,既包括“尝试根据一定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等知识目标,又包括“观察酵母菌、霉菌”“认识校园内的植物并挂牌”等探究能力目标,还包括“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朱正威先生多次指出,课程目标应体现贯彻于教学活动中[3]。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主要体现在教科书的每一模块(单元)、每一章、每一节和教师讲授的每一节课之中。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贯彻和落实。随着年级递增,学生很容易遗忘过去所学习的知识,但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正确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都在不断发展提升。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不能仅囿于知识层面的重难点突破,还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充分渗透,以达成课程标准期望实现的课程目标[7]。
4
课程内容兼容并包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具体学科分支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据赵占良先生回忆,朱正威先生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制过程中提出,人既是生物学的研究主体,又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创造性地建议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作为主线构建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知识体系,并最终形成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由十大主题共同构成的内容标准[3]。同时,他还主张教科书的知识体系也应重点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并在教科书编写过程中充分渗透了这一理念。朱正威先生和赵占良先生共同主编的义务教育生物学教科书分为4册、8个单元、31章、80余节,内容涵盖了生物学的绝大多数内容,包括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健康地生活等,并将科学探究、生物技术有机融入相关章节之中。
在此基础上,普通高中生物学教科书则纵向深化生物学课程内容:微观层面突出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和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的分子基础等;中观层面涉及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等;宏观层面包括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等;并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物技术安全与伦理等单列成一个模块,再辅以现实生活应用、职业规划前瞻、学业发展基础等选修内容,构建了一个科学完备、兼容并包的高中生物学知识体系[3]。
在朱正威先生的倡导下,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生物学教科书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横向全覆盖、纵向全贯通、领域全融合的生命科学世界。这种整体设计使得两个学段的生物学课程既合理分工、有所侧重,又紧密衔接[3]。学生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能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意愿和社会责任感,可为未来继续学习和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认识和实践的坚实基础。
5
课程实施倡导自觉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践课程理念、达到预期课程目标、实现育人宗旨的重要手段。朱正威先生始终秉持科学的课程实施观,积极倡导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3]。
在义务教育阶段,他提出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等课程实施建议[1]。在普通高中阶段,他认为教师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应高度关注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组织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注重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本质的学习等建议[2]。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育观念的互动活动,是一种创造性、多样化、个性化的双边活动,一节好课是以教师和学生的自觉为基础的。许嘉璐先生在“朱正威先生从教50周年教育教学研讨会”上谈道:“朱正威的名气,是朱先生从教50年来一节课、一节课讲出来的。”[3]朱正威先生也曾说过,几十年来支撑他的,是对学生和对生物学的热爱。他认为生物学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喜爱、热爱所教授的课程,全面深刻地钻研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活动达成课程育人目标[3,8,9]。谭永平先生回忆朱正威先生对青年教师的关爱、期望和专业成长的培养时提到,朱先生鼓励青年教师要多读书、广读书,达到“渊”“博”的境界,从而解决教师知识储备的有限性和学生求知欲的无限性这一矛盾[3,10]。
6
课程评价维度多元
课程评价是指根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用科学方法评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可据此作出改进决策。评价是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朱正威先生始终主张评价应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综合应用,倡导教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如学生成长记录、课堂行为观察、作业练习检测、实践应用检测、阶段性纸笔测试等[3]。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将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放在了首要位置,之后才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状况、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1]。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进一步淡化以知识为主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生命观念的树立、科学思维的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作为评价内容[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改革学生学业评价,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朱正威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考查方式,一要重视过程性考查,二要适当减少偏重记忆的试题,增加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题[3]。这种前瞻性的思想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倡导的评价理念不谋而合,令人拍案叫绝。朱正威先生也将这种理念充分渗透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生物学教科书中。例如,在正文部分设计“想一想,议一议”“本节聚焦”等栏目,在每一章节后均设计有“练习”“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等版块,让学生在每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和学习结束后都能随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斯人已去,往事可追。尊敬的朱正威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年了,但先生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始终在笔者的脑海中回荡。我们既是朱正威先生的学生,更是朱正威先生生物学课程观的践行者,我们要发扬先生无限热爱中学生物学教育事业的精神,为中学生物学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朱正威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刘杨,任媛媛,李高峰.朱正威的教材观[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0(12):12-14.
[6]王颖,包春莹.朱正威先生教材编写思想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0):40-43.
[7]刘杨,任媛媛,吕贝贝,等.朱正威先生的课程观:“自立、借鉴与改革”鼎足之势[J].中学生物学,2019,35(6):50-52.
[8]包春莹.立足中国紧跟时代:对朱正威先生学术观点的个人理解[J].中学生物教学,2019(7):8-11.
[9]王天祥.生物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备基础和实践要求:朱正威先生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论述及其对专业成长的启示[J].教育科学论坛,2020(7):59-62.
[10]谭永平.追忆朱老师:回忆交往琐事里的先生[J].中学生物教学,2018(13):66-67.
来源:“陕师大中学生物教学”公众号
推荐阅读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试论朱正威先生的课程观